運動是不分年齡的全民活動,規律運動的益處眾所周知,包括提升體力、控制體重、穩定情緒、改善睡眠品質,以及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。然而,若不注意運動安全,運動傷害可能隨時發生,無論是職業運動員還是休閒運動愛好者,皆可能因運動不當而受傷。
急性損傷通常發生在一次運動中,症狀明顯,常見包括:
慢性傷害通常因長期輕微損傷累積而成,常見類型有:
運動傷害的常見成因與風險因素
運動傷害是指在運動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身體損傷,以下是常見的成因:- 運動技巧不足:例如初學者因不熟悉動作導致受傷。
- 運動類型差異:如籃球、足球等高碰撞運動,風險較高。
- 環境問題:場地或器材缺陷也可能引發事故。
- 不良運動習慣:如「週末戰士」現象,長時間不運動後突增運動量。
- 個人體能條件:肌力不足、關節穩定度差或活動受限者,受傷風險較高。
急性與慢性運動傷害的分類與差異
1. 急性運動傷害
急性損傷通常發生在一次運動中,症狀明顯,常見包括:
- 肌肉拉傷
- 韌帶扭傷
- 骨折、關節脫臼等較嚴重情況
2. 慢性運動傷害
慢性傷害通常因長期輕微損傷累積而成,常見類型有:
- 慢性肌腱炎
- 疲勞性骨折
- 關節炎
如何預防與處理運動傷害?復健醫學的專業介入
精準診斷與檢測工具
- 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:透過詳細病史分析和身體動作檢查鑑別診斷。
- 影像診斷工具:如X光、CT和MRI,用於評估不同損傷程度。
- 骨骼肌肉超音波:可動態檢測軟組織損傷,快速診斷韌帶、肌肉是否撕裂。
多元化治療方式
急性期治療
- 保守療法:包括休息、固定、物理治療(如熱療、電療、雷射等)。
- 進階治療:如超音波導引注射,高濃度葡萄糖、自體血小板濃縮液(PRP)等。
慢性傷害管理
- 非侵入性治療:光動力雷射、體外震波等。
- 個性化物理治療:運動矯正訓練與本體感覺訓練幫助患者復原。